台灣婦女的家庭與工作生活:衝突與解決之道
作者:楊瑞珠博士
前言
許多心理學理論都指出「愛」與「工作」是男性與女性生命中共同有的重要課題。然而,男性與女性對於這兩項課題所會投注的心力似乎有所不同。就系統的觀點來看,愛與工作應該是互補的,而不是互相衝突的(Hsu,1993)。但若在愛與工作之間無法取得平衡的話,則會產生心理上的困擾(Savickas, 1991),而工作與家庭對於台灣女性的影響力更為深刻。因此,本文便是在探討下列三個主要的問題:1.台灣的女性如何在性別角色及社會價值之間,探索愛與工作的意義?2.其間是否能歸納出不同的類型?3.如果可能的話,那麼是否能依這些類型來建構出台灣女性的發展模式,用以協助減低她們在愛與工作之間的衝突,並增強她們面對這兩個課題的處理能力?
一、傳統對於女性的限制
如同全世界的女性一樣,在台灣愈來愈多的女性開始走出家庭在外工作。根據最近的一份調查發現有61%的台灣家庭是雙薪家庭,34.3%的家庭則只有男主人在供應家庭的經濟。就整體而言,職業婦女對於婚姻生活的滿意程度較家庭主婦低,然而她們卻有較高教育水準、家庭收入、經濟自主權、並較受她的另一半的尊敬。另外,大約80%的女性青少年希望未來成為職業婦女,郤有50%的男性青少年希望自己未來的老婆是個全職的家庭主婦( C. D. Humanity Foundation,1995)。上述研究的結果似乎說明了中國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目前還限制著台灣女性的生涯發展,認為婦女如果出外工作,則無法照顧好家庭的事務。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家庭及社會已經改變得更為西化及現代化(Li & Yang,1984)。因此台灣人,包括女性在內,都不斷地受到西方與東方這兩股文化思潮的衝擊(摘錄自 Kim, 1985)。因此台灣的女性就不斷地掙札於現代重視個別化思潮與傳統文化對女性期待的角色差異之間(Yang, 1991)。而傳統所期待的女性是被動的,故雖然目前女性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已經有許多的選擇空間,但她們仍會感受到許多來自傳統的壓力,如果她們選擇了工作,則可能遭受無法獲得傳統社會的支持、家庭不合、角色認同上的衝突、及體力透支等後果,因此有些人願意接受這些挑戰,勇於開拓自己的事業,但許多人則否。
東西方文化價值系統之比較
|
|
|
|
西方
|
東方
|
|
|
平行式的關係
|
重直式的關係
|
個人本位
|
社會本位
|
獨立的
|
互依的
|
表現自我
|
控制自我
|
尋求變革
|
適應環境
|
|
二、工作與家庭之間的衝突
工作與家庭之間的衝突可以Kahn、Wolfe、Snoeck 與Rosenthal在1964年所共同提出的角色衝突理論來看(Betz & Fitzgerald,1987) 。這個理論主要是指存在有二個以上的壓力,如果試圖降低某個壓力,則會加重另外一個(Burley, 1991)。而工作與家庭間的衝突常是個註定皆輸的情況,例如:若夫妻兩個人都全心投入工作之中,則小孩子則容易被忽略;而如果他們早早放下工作撥出時間陪小孩子的話,則容易喪失工作晉升的機會(StolzLoike, 1992)。
(一)不對等的關係
工作與家庭之間主要的衝突在於角色協調與個人負荷過重的問題,而其徵結所在則是時間不足及缺乏公平性。台灣的女性們不能像男性一般地只想要在事業上力爭上游,而不必考慮太多的家庭因素,相反的她們在爭取事業上成就的同時,常發現自己卻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兼顧到家庭。Burley在1991年做的研究發現,職業婦女平均每週比職業男性多花15.3個小時在做家事上,而在台灣差異的情況則是18.93個小時(Yang & Liang, 1995)。故由男性與女性在時間的分配上,便可清楚地瞭解他們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角色協調上的差異(Hsu, 1993)。
男性與女性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取捨上有所差異,社會上普遍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看法,認為對女性而言家庭重於其個人事業,而男性則是在外打拼,為工作養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女性較會有如何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做出取捨的困擾(Burly, 1991;Hall, 1990)。
(二)家庭對工作的影響
「家」對男人來講是個避風港,但對女性來講卻多份照料的責任。職業婦女們對於家庭的責任並沒有因為她們工作的關係而有所減少,但卻會因為丈夫工作的性質而改變。換言之,女性要負起較多的料理家庭的責任,故家庭內部的生命周期變化深深地影響著女性的生涯發展。在Hsu (1993)以男性及女性對於家庭與工作的看法為主題的研究中發現,無論男性或女性都認為,要以男性的事業為優先,而女性則應在工作上做些犧牲,以配合家中的男主人之事業前途。
(三)工作對家庭的影響
Hsu (1993)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從事非傳統屬於女性職業的婦女(如:醫生)也要調整自己的工作情況,以配合家裡兒女教養、做家事等家庭需要,甚至常常要配合丈夫的加班、昇遷、調職等工作情況。在台灣,以事業為重或有高成就的女強人較易遭受到婚姻、兒女教養方面的困擾,並且可能因為自己對事業的追求,而影響到丈夫的事業。許多台灣的女性會因為要增加家庭收入而從事工作,但卻不願因為工作而影響到家庭生活(Yu, 1990)。
三、女性的心聲
Josselson (1987)在他的書曾提過:「雖然在社會的雙重標準之下,她們還是會選擇自己期望且適合的人生目標與生活方式。」(P.3),他綜合了Erickson的「統合危機(identity crisis) 」及Marcia的「統合類型(identity status) 」,提出四種不同的女性統合發展類型:
1.早閉型(Foreclosures):指沒有經過探索或危機階段就已經下了決定的女性。
2.統合成功型(Identity Achievements) :經過試探的歷程後找到合適的路之女性。
3.延緩型(Moratoriums) :這類型的女性是已經開始探尋自我,但卻還沒有找到適合的解答。
4.統合混淆型(Identity Diffusions) :指那些雖然有覺察到自己受到早期經驗之不良影響,但卻沒有以實際行動去探索新的自我的女性。
(一)從傳統到現代
台灣的女性是否能為自己下決定?她們如何權衡內在的自我與外在社會文化的要求之間的差異?Yu和他的助理們在1990年提出台灣女性生涯發展的類型模式,雖然這種歸類方式並不是很正式,但足以用來透視目前台灣女性的生涯情況。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影響女性生涯進程的因素有家庭背景、教育/職業/婚姻之間的抉擇、及個人對於未來的探索,於是歸納出四種類型:1.家庭型;2.平衡型;3.事業型;4.成長型(即是從生命的挑戰中破繭而出者)。就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差異而言,傳統女性的性格是有較強烈的依附需求、體貼別人 、家庭本位、且較沒有事業心;然而,現化的職業婦女則是較獨立、自我本位、自信、目標取向、且更有冒險之勇氣。他們並認為,因為目前台灣的社會規範仍是較傳統式的,因此生長在台灣的女性都還徘徊於傳統與現代之間。
(二)走入婚姻,回歸傳統
在台灣,如果女性本身對家庭的看法是傳統式的,但卻有現代職業觀念,那會是怎樣的情況?在傳統文化的範疇之下,台灣的女性們在做自己的生涯抉擇時,彼此之間有什麼樣的差異?就目前還在進行的一份研究當中,Yang(1995)利用統合類型的方法來比較男性與女性對於工作與愛這兩個課題的看法。發現還未結婚的二十出頭的青年們,無論男女皆覺得工作和家庭一樣重要,並且相信自己能處理好這兩方面的生活。然而那些年齡接近三十歲及三十出頭,且已經結婚有小孩的人,認為孩子才是他們最關心的,並認為男主人應在外努力工作養家,女主人則要在家裡負起教養兒女的主要重任。許多婦女將丈夫的事業視為最優先,自願負起照料家庭與兒女的責任。由研究發現可知,當女性步入婚姻之後,她們也相對地回歸到傳統女性的角色。然而這種婚前與婚後的改變郤常會造成將來的問題,例如:丈夫的外遇、妻子的無力與沮喪、家庭糾紛與暴力、小孩子行為問題、甚至離婚或分居。
三 、不同的權衡類型
是否能歸納區分出台灣婦女如何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做出權衡的不同類型?Yang(1995)綜合Josselson(1987) 及Yu(1990)所提出的類型模式,加上Atwood與Genovese所提關於單親的課題,對四十位的台灣婦女做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訪談有二十九個問題,但在此所提到的只是其中的八個問題(如下列)的訪談結果分析而得的結論,如果讀者有興趣想知道更詳細的資料請參閱上述的研究文獻。
1.你是如何選擇你目前的工作的?
2.你想過要結婚嗎?你結婚後還要工作嗎?為什麼?
3.你想要有小孩嗎?有小孩之後你還要工作嗎?為什麼?
4.當你有小孩的時候,你還會想撥出時間來工作嗎?
5.你如何權衡於工作、家庭與小孩之間?
6.你認為結婚將會有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
7.你對於未來有什麼期望或計劃?
8.當你到了八十歲時回顧你的一生,你會對自己曾經做過的什麼事感到最為滿意?
台灣的婦女普遍重視自己的家庭與小孩,她們認為有個美滿的家庭比有個成功事業來得重要。她們試著做到其母親做過的事情,卻忽略了她們母親們只是待在家裡,沒有到外面工作,而自己如果想要兼顧到工作與家庭,則會遇到時間不足或缺乏資源的窘境。在這次的研究中發現,台灣的女性對傳統與現代文化之於自己本身的影響,及對家庭與工作之間的衝突的看法有極大程度的差異,故可依此將她們分成下列幾個不同類型。不過,這些只是初步的分類,可能有所忽略或不足的地方,故有待將來進一步的證實與修正。
1.守著陽光守著你型
2.甜蜜的家庭型
3.隨遇而安型
4.男士優先型
5.永不得翻身型
6.我就是我型
7.浴火鳳凰型
結論
台灣女性在面對家庭與事業、傳統與現代之間有著許多的選擇,每項選擇都決定著自己生活的好與壞,而且她們的生涯發展過程是複雜,及有許多未被研究探知的部份,因此若有一套用以闡述台灣婦女在傳統及社會雙重標準的之中,如何探尋自我的發展歷程模式是重要的,因為如此便可透視她們在生涯發展上的差異性及瞭解她們內在的真正心聲。